饭饭txt文学 - 耽美小说 - 穿越古代之黑马攻略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48

分卷阅读48

    从我得了子路,我就再也没有听见别人给我差评啦。这是子路的“耿直”、“直率”,也是优点。

    孔子还评价子路说:“片言可以折狱者,其由与”,意思是子路说话从不掺假,听子路一面供词,就能断狱判案了。这是子路的“笃直”、“正直”,还是优点。

    如此“笔直”的子路,如若他改了,反倒会变成一个平庸的武人,叶萧逸觉得他若会委曲求全,那才叫煞笔。

    而至于子路之“勇”,孔子说: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,从我者其由与。”子路闻之喜。子又曰:“由也好勇过我,无所取材。”

    意思就是说如果我的学说行不通,到了穷途末路,我就乘小竹筏到海外去继续宣扬我的学说。这个时候,愿意继续追随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。

    这只是孔子艰难之时发的牢骚,海上艰险万分,谁会真的伐竹排去?而且陌生的国土更加艰难,孔子并不会真的去。

    子路听到却“喜”,他不管前方有什么虎狼,只要老师说要去,他就愿意追随。一点都不理解老师的心情,不能为孔子分忧。所以孔子说子路比我勇敢,但是别的就帮不上忙了。

    这是子路的“义勇”、“忠勇”和“鲁勇”,总体上还是优点。

    孔子常评价子路说,他是野人、莽夫、不识礼,但这只是文人和武人的分歧,其实孔子是最宠子路的。

    孔子的门人无敢与孔子驳嘴的,只有子路常与孔子犟嘴,子路说“子之迂也”(夫子你迂腐啊)。孔子就回他“野哉由也”(仲由你这个野人,除了打架,还会什么?)

    孔子去见南子(一个很妖艳贪权的妇人),子路就不悦。孔子为了哄子路,指天发誓说我跟她没什么勾当,要是有“天厌之!天厌之!”,即天打雷劈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孔子与子路感情笃深,他最满意的弟子是颜回,最亲近的弟子却是子路。孔子说出“若由也,不得其死然”,大概也是觉得子路太勇武,不知道他会怎么死。

    而里记载,卫国内乱,子路在城外闻得消息马上要进城救主。

    孔子的另一弟子高柴(子羔)逃出来,告诉子路形势已定,让他别去做无谓的牺牲。子路还是去了,最后被剁成肉酱,应了孔子那句“不得好死”。

    孔子曾教导弟子们说:“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则现,无道则隐。”意思是现在天下大乱,四处不平,遇到开战咱们以避为上。

    子路却说:“吃了人家的俸禄,不可躲避祸难。”所以,他义无反顾地就冲进城里救主,最后身亡。

    关于“子路之死”,到底要怎么评价叶萧逸很纠结。说他做得不对,就是教人不忠君、不忠岗,要是遇到打仗,下属都离岗怎么行?

    说他做得对,但是孔子又说他没能保全自己,“经义”中圣人的言论是不可逆的。

    最后叶萧逸干脆绕开子路,把主题定为“圣人悲悯”、“天子悲悯”,去拍圣人和皇帝的马屁。说他们仁慈,爱民如子。

    终于定出一个中心思想来,叶萧逸才开始作文。

    一般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这八个部分,每个部分只需写两句到四句,一两百字就凑出来了,任务并不算重。

    第一部分破题,即说破题意。叶萧逸定的题意是:孔子说这话是在担心弟子。用两句文言来说就是:贤者言由不得其死,忧之深而责之切也。

    按照惯例,破题不提圣人名讳,一般用贤者代替,承题部分才可以开始点名道姓讲事情。

    第二部分承题,是进一步阐明题意。叶萧逸就引出此句出处,说孔子悲悯,每个学生他都关心,见到子路这样,他尤为操心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起讲,一般是交待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之类的铺垫,让人明白来龙去脉。现在的教材全解里也多有背景知识、绪论这部分。

    叶萧逸就引出孔子和子路相识的过程:二十岁的子路舞长剑到孔子学堂去捣乱,被孔子点化,收做徒弟,教以礼。

    这一部分叶萧逸足足用了四句诗,把孔子和子路的相识的过程铺陈出来,重点突出孔子“爱人”。还要按照惯例,以孔子的语气写。

    接来的四股,结构上有点像英语作文。起股是写圣人的看法,中股是写客观的看法,后股是写我的看法,束股是总结义理。

    按照惯例,“起股”得用圣人的语气写,即要引用圣人的原话才行。

    “后股”中我的看法,也不宜真的再加笔者的观点,而是结合圣人的话和客观的观点,写我的收获和启发。

    因为起股到束股这四个部分,每股皆有两个排比段,一正一反、一虚一实、一深一浅地全面证明每个部分。故“经义”的后四股一般有排比漂亮的八段句子,故称“八股文”。

    八股文的技术含量是最高的,八股文若做的好,随你做什么东西,要诗就诗,要赋就赋,都是一鞭一条痕,一掴一掌血。

    所以一场八股文比下来,考官基本知道学子的水平了。叶萧逸只能努力写漂亮这八个排比段,恨不得把每句都当成诗来写。

    叶萧逸一整天都在搜肠刮肚,找素材证明孔子如何“悲悯学生”。

    先从个例上,讲子路这样的人,于别人有益,却不懂保护好自己,孔子悲悯他。再从别的例子上讲孔子“爱人”。再从旁的资料进一步证明孔子之仁。

    最后的总结是:子路一生勇义,没亏过心,他不懂保护自己,但是有孔子为他担心足矣。

    给人启发是:困难的时候,不需觉得自己受苦受难而有怨气,有圣人、天子悲悯我们呢。

    叶萧逸写完这拍马屁的文章,自己都想吐了。这种观点太假惺惺了,不过上位者肯定爱听,还会拿来做典范。

    放榜的时候,叶萧逸果然再次夺冠,居院试第一。

    前十甲的文章漏出来,叶萧逸还特地去买来看了看。果然别的考生都把子路批得一文不值,说他鲁莽、好勇、有勇无谋的一堆。他们的中心思想都是整个先进篇的主题“过犹不及”,即说子路适时该“退”。

    只有叶萧逸赞扬子路于国有益,还觉悟很高地说“有苦我也受着,皇天悲悯着世人呢。”

    叶萧逸的文章上还盖了个“甲”的戳印,其余九个人的文章都